查看完整版本: 閱讀王禎和《嫁妝一牛車》
頁: [1]

yoga690 發表於 2008-11-14 12:44 PM

閱讀王禎和《嫁妝一牛車》


其實一直對於「鄉土文學」這個詞彙很反感,這並不是說我厭惡鄉土文學,而是「鄉土文學」一詞,始終將本土作家擠壓到「地方性」的自狹區塊。之所以會如此,我想是在七零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讓許多人對於本土文學印象都推導向「鄉土」這個俗又有力的境地。前兩年和一位外省籍的詩友閒聊,有提及到鄉土文學作品,乃因我一直極力在推薦另一位詩友親土性的詩風,而那位外省籍的詩友卻用一種嫌惡的口吻來表示對於泥土味十足的文風的厭惡,以及強調狹隘的地方性,甚至把本土作家冠上台灣無法國際化的首當要犯。七零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之所以會冠上「鄉土」二字,其因主要是迴避敏感的「台灣化」,也就是說鄉土文學論戰,之所以會如火如荼地展開,背後的含意是「台灣」認同的問題,而冠上「鄉土」二字,只不過是在應付當時台灣的政治情勢而已。葉石濤所著的「台灣鄉土文學史綱」,在蔣家獨裁政權崩解後,也正名回復到「台灣文學史綱」。畢竟,不是所有的台灣本土作家都是寫「鄉土文學」,而或者一直寫「鄉土文學」。
    所以會在「鄉土文學」開頭上著墨,主要的是因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帶著濃濃的鄉土味。有某些東西是現下年輕人,或者是許多知識份子無法體會的,這可能跟成長背景有著深切的關係。畢竟,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在現代的都會長大,而主導現今社會的高級知識份子,也大多來自豐渥的家庭背景,畢竟父母輩是農工階級的是佔少數。因此「鄉土味」能不能沁入一個人的情感深層,除非是有心人,而絕大多數會為「鄉土味」流連的,大多數都要有社會底層的農、工背景。雖然,我從小身處在小康家庭,且在台北市土生土長,然而成長的環境一直卻是在關渡平原的農村底,在國中前,家裡還一直用灶來煮飯,家門一開就可以看到一片延伸至大屯山腳下的稻田,小時候,能玩得地方不是田裡就是河邊,幾乎村裡每家每戶都知道你是誰家的小孩,而文本裡充斥的流言斐語的震撼力,是在農村社群底才能明顯的感受到,與其說是婦人的閒話家常,確切的說,其實是道人是非長短。而另一點之所以會以闡明「鄉土文學」,其因乃是王禎和所學有關,從文本所附的個人資料即可知道王禎和是台大外文系畢業,與白先勇所創《現代文學》團體來往甚密,雖王禎和承襲西洋文學優良的傳統----創造性,然其《嫁妝一牛車》卻將鄉土題材描寫得如此極致入神,這讓我不得不再思考「鄉土文學」是否果真都囿於地方性的短視,也或者所謂的「鄉土」是指創作者的成長背景,而這樣原汁原味泥土味,是不是帶著創作者的回顧與自省,在自我省視之中,從瑣微的創作題材反照出宏偉恆久的哲學觀。
    半聾的萬發,在面對綠帽子與生計間,也漸漸培養出假性全聾迴避的性格,對於所謂的社會價值。但無論是求尊嚴,也或生活的足食,文本描繪之人性在這兩者間遊移,在在論述到生命本質的悲劇性,無論是任何階級、任何身份。「鄉土」只不過是種創作的題材,與其論述的廣泛、狹隘並無任何關係。法國的鄉土文學大師----讓‧紀沃諾,一直都在描寫在生活自然環境惡劣而刻苦的小說背景,而其間的小說人物在爭生存下,所展現強烈求生慾和鬥爭意志,一樣在揭示生命的悲劇本質,雖與王禎和風格迴異,但所表達的不也和當代文學深層論述面臨的主題一樣,外界環境激烈矛盾衝突,而造成不同過程的悲劇命運。
思想論述與故事才是小說的命脈,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要不是其背後龐大的思想意涵與故事流暢性極高,否則在文字的拗口外表包裝下,卻容易使我與大多數人卻步。我用河洛語與北京語各讀一次,但其文字流暢度都有所窒礙。只願這是當代作家的一種嘗試與實驗,努力地為小說文學的藝術注入可以另外可以選擇的新元素,而不是讀文學,欣賞藝術的人,永遠都是那少數人,進而再度造成文化的階級對立。小說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仍是只扮演「說故事者」的角色,而幾乎所有人都有著「聽故事」的慾望。...<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freshing 發表於 2008-12-2 07:48 PM

王禎和在描寫小人物的悲哀上十分著墨
這篇小說也看出貧窮夫妻百事哀的畫面
從旁觀者的角度去描述
且帶著濃濃的鄉土風格
是一本可以從鄉土文學角度上去閱讀的書籍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