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幫呂布翻案(別因為演義而錯聞真英雄)
頁: [1] 2 3 4 5

闇夜行者 發表於 2007-6-11 10:39 PM

幫呂布翻案(別因為演義而錯聞真英雄)

演義的bullshit在下唯一只認同其一句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為不爭事實
以下文獻乃敝人之最大欣慰

呂布先以「驍武給並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從這一段話,可以知道兩件事情,一個是呂布「驍武」第二個是呂布作過「秘書」(主簿),是個純粹的文職,而且所掌事務很瑣碎,而呂布在任主薄後丁原便「大見親待」,那應該說呂布在這個職位上是做得很不錯的。

  後來「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演義上說到這一段的時候,說呂布是丁原的義子,然後又因為貪圖金珠寶馬殺丁原而投董卓,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呂布和丁原為父子的說法,所以呂布談不上「三姓家奴」,也沒有說董卓用金珠寶馬去收買呂布。

  而且當時要論官位,董卓的前將軍遠在丁原的執金吾之上,對呂布以上令下,呂布當沒有迴旋的餘地,而且呂布並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裝——部曲將領,而是漢朝官吏,再有其時甚至連「(何)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所以殺丁原,非唯呂布一人,又加董卓有救架大功,皇帝在他手上,生死予奪,只是一句話的事情,由不得你不從。

  另外,董卓進京的初期,其名聲相當不錯。《資治通鑒》雲:「……董卓率諸公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悉復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孫」,陳蕃、竇武乃天下名士,靈帝時為宦官所枉殺,當時天下士人百姓皆冤之,而今一朝得雪;大儒蔡邕,先也因為得罪宦官,,董卓進京後又辟之, 「……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宴,輒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正因為這樣,蔡邕才有在董卓死時,於王允席上感董卓知遇之恩的一歎,以至身死。

  這個時候,董卓儼然是個賢臣,天下棟樑的模樣,誰知道他後來會怎麼樣,正可說「設使當初身先死,千古忠奸有誰知」。是以是時亦不得罪呂布以助紂為虐之名。

  待後來王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董卓的時候,因為「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常以布自衛。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由是陰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閤,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因此便以呂布為內應來刺殺董卓,呂布與董卓,倒有「卓……甚愛信之,誓為父子」一句,又有王允說呂布時,「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一段,這個時候說呂布倒是有得一說的,只是董卓此刻已經凶相畢露,是個亂天下的國賊,關東諸侯已然起兵討伐,可說人人得而誅之,所以最多只好說呂布是假公濟私而已。

  注意,沒有貂蟬這個人,只有一個「侍婢」而已,那個侍婢在使「美人計」?

  緊接著因為王允不赦董卓部曲,董卓部曲李傕、樊稠、李蒙等十幾萬眾合圍長安城,這個時候呂布顯露了他性格的一角,《英雄記》有曰:「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呂布)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

  呂布東出後投袁術,袁術拒而不納,《三國誌》記載他先「從張楊於河內。李傕等購求布急,布又逃歸袁紹」,然後「紹與布擊張燕於常山。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紹患忌之。布覺其意,從紹求去。紹恐還為己害,遣壯士夜掩殺布,不獲。事露,布走河內,與張楊合。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而在裴注中又有載這件事的詳細經過:「英雄記曰:布自以有功於袁氏,輕傲紹下諸將,以為擅相署置,不足貴也。布求還洛,紹假布領司隸校尉。外言當遣,內欲殺布。明日當發,紹遣甲士三十人,辭以送布。布使止於帳側,偽使人於帳中鼓箏。紹兵臥,布無何出帳去,而兵不覺。夜半兵起,亂斫布床被,謂為已死。明日,紹訊問,知布尚在,乃閉城門。布遂引去」,從這裡看,可以知道,先是袁紹「患忌之」,而呂布因為袁紹手下的將領是「擅相署置,不足貴也」,所以「輕傲紹下諸將」,要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人際關係不好,驕傲自大,公關能力太差。其實這也慣他不得,因為袁紹的車騎將軍是自己封的,不是朝廷下詔封的,而袁紹的手下的官是袁紹給的,所以當然比不上呂布由天子冊封的「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來得名正言順,說他們「擅相署置,不足貴也」不為過。不過,由此亦可見呂布自視頗高的個性,只是他的自高也有他的資格,在洛陽單挑傷郭汜,在袁紹處破張燕時「燕精兵萬餘,騎數千。

  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及「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的兩事,可以想見呂布的勇名之盛,所以人「皆畏布」,加上高官和殺董卓的大功,確實有他自傲的資格。

  呂布到了張楊那裡,還是不安全,因為李傕等人還是不放過他,乾脆懸賞通緝他:「楊及部曲諸將,皆受傕、汜購募,共圖布」,而呂布知道後,出了一著頗為高明的棋,他抓住張楊性格上的弱點,「(張)楊性仁和,無威刑。下人謀反,發覺,對之涕泣,輒原不問」,對張楊說:「布,卿州裡也。卿殺布,於卿弱。不如賣布,可極得汜、傕爵寵」,張楊原本沒什麼主見,而且呂布說得也的確不錯,於是便「外許汜、傕,內實保護布」,這樣一來,「汜、傕患之,更下大封詔書,以布為穎川太守」,呂布便成功地解脫了來自朝廷的通緝,得以擺脫了逃犯的身份。由此可見,在對局勢和人物的分析上,呂布還是比較有見地的,說明他在丁原那裡做主薄而丁原愛之,不是沒有道理的亂喜歡。

  正在這個時候兗州內亂,給了呂布東山再起的機會,而內亂的原因卻是因為呂布。

  原來在呂布逃出袁紹那裡投張楊的時候,曾經在過陳留太守張邈處,臨別二人把手共誓。於是「紹聞之,大恨。邈畏太祖(曹操)終為紹擊己也,心不自安」,到興平元年,曹操復征陶謙時,於是「邈弟超,與太祖將陳宮、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共謀叛太祖。宮說邈曰:「今雄傑並起,天下分崩,君以千裡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為人豪,而反制於人,不以鄙乎!今州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若權迎之,共牧兗州,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此亦縱橫之一時也。」邈從之。太祖初使宮將兵留屯東郡,遂以其眾東迎布為兗州牧,據濮陽。郡縣皆應,唯鄄城、東阿、范為太祖守」。陳宮勸張邈和呂布聯合的原因是「呂布壯士,善戰無前」,這個說辭又一次證明了呂布令人畏懼的戰鬥力。

  此後,呂布和曹操幾次交鋒,終因敵不過被公認為是三國時期傑出軍事家的曹操,敗出兗州,東奔劉備。偏生劉備是個時時要擺出一副君子相的人,並不喜歡呂布身上的江湖氣息,就呂布來說,這個時候對劉備應該說是尊敬的,又與劉備同是北地人,再加在軍中,沒有什麼私人場所,所以有「請備於帳中坐婦床上,令婦向拜,酌酒飲食」一舉,那知道劉備卻不做如此想,大約是覺得呂布來投靠自己,卻喊自己「弟」,又不慣呂布命妻子「向拜,酌酒飲食」不合禮儀之舉動,所以覺得呂布「語言無常」,因此「外然之而內不說」。

  而後劉備和袁術為了搶徐州開始對峙,袁術無奈想起了呂布,呂布這個時候正缺軍糧,袁術便書信一封奉上了糧草及裝備,此時正好下邳內亂,又有人來請呂布入城,「備中郎將丹楊許耽夜遣司馬章誑來詣布,言「張益德與下邳相曹豹共爭,益德殺豹,城中大亂,不相信。丹楊兵有千人屯西白門城內,聞將軍來東,大小踴躍,如復更生。將軍兵向城西門,丹楊軍便開門內將軍矣」。布遂夜進,晨到城下。天明,丹楊兵悉開門內佈兵。佈於門上坐,步騎放火,大破益德兵,獲備妻子軍資及部曲將吏士家口」,《通鑒》又有「陶謙故將曹豹在下邳,張飛欲殺之。豹眾堅營自守,使人招呂布。布取下邳,張飛敗走。」一說,因此可以說呂布占徐州一半是袁術的慫恿,一半是徐州兵將請呂布入城,而徐州兵將請呂布當自有其道理,至少是慕呂布之聲名,非是無由之舉,不然不會有「聞將軍來東,大小踴躍,如復更生」之語。

  呂布在佔領了徐州後,劉備陷入了困境。,於是「遂使吏請降布」,呂布這個時候並沒有因為劉備失勢而趕盡殺絕,相反地還是以刺史禮相待。他這樣做,手下不是沒有反對意見,《三國誌》《先主傳》的裴注中說:「諸將謂布曰:『備數反覆難養,宜早圖之。』」布不聽,以狀語備。備心不安而求自託,使人說布,求屯小沛,布乃遣之」,從這裡看,呂布還是頗有容人之量的。後來膾炙人口的「轅門射戟」故事也可以說明這點。

  另外,還有兩事也可以說明呂布的器量,一是《通鑒》雲:「備在豫州,舉陳郡袁渙為茂才。渙為呂布所留,布欲使渙作書罵辱備,渙不可,再三強之。不許。布大怒,以兵脅渙曰:「為之則生,不為則死!」渙顏色不變,笑而應之曰:「渙聞唯德可以辱人,不聞以罵。使彼固君子邪,且不恥將軍之言;彼誠小人邪,將復將軍之意,則辱在此不在於彼。且渙他日之事劉將軍,猶今日之事將軍也,如一旦去此,復罵將軍,可乎!」布慚而止。」

  呂布堂堂的一個封溫侯、假節儀比三司的奮威將軍,聽了一介書生袁渙的一席話,竟然會從因為袁渙拒絕自己的要求而大怒,到不做掩飾地慚愧而止,可以想見他至少是個講理而頗為直率的人,且頗有器量,非是通常那種一得勢就飛橫跋扈的小人。二是陳登為呂布使許昌,「始,布因登求徐州牧不得,登還,布怒,拔戟斫幾曰:「卿父勸吾協同曹操,絕婚公路;今吾所求無獲,而卿父子並顯重,但為卿所賣耳!」登不為動容,徐對之曰:「登見曹公言:『養將軍譬如養虎,當飽其肉,不飽則將噬人。』公曰:『不如卿言。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饑則颺去。』其言如此。」布意乃解。」

  這個也可以看出呂布的胸襟容量,還說明了此人是個直肚腸,動輒大怒,人言有理便意解,而他在這裡對曹操的「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饑則颺去」一番話應該也是頗心許之的。

  還有可以證明這個說法的就是他在白門樓已經是個階下囚的時候,向曹操提出:「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而曹操當時頗心動,書曰「太祖有疑色」,其時呂布已是縛於階下的亡虜,尚且說「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直把自己和曹操置於平起平坐的位置,不經意中說出他欲平定天下的理想,而且此又可見呂布睥睨群雄,不把天下諸侯放在眼裡的傲氣,而「……太祖有疑色」一說,又說明曹操至少也是有幾分讚許他這個說法的。

  其實呂布的為人,想來必定是很有他的可取之處,所以還是頗得人心的。他戰敗後,手下大將高順等不降,陳宮慨然求死,都說明他的得人心處;而戰敗之際「布與麾下登白門樓。兵圍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左右不忍」一句,也證明了呂布應該是頗得人心才對,不然何來不忍一說。

  從「布令左右取其首詣操」一句,又可以看見與演義上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呂布其實並不怕死,不然就先投降了再說,何必要左右取自己的首級去見曹操,他的「乃下降」,應該是還想有「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的一日才做如此舉動的,其實這個也說明呂布對自己能力的自信,他相信曹操會需要他這樣的豪傑來平定天下,所以在言辭間還是自有其豪氣在的。但是在演義中直把呂布寫成個貪生怕死的人,還特意杜撰安排了張遼罵呂布怕死一節,實在又是小說家們一個大大的曲筆。

  尤其是後面呂布給蕭建書中「君如自遂以為郡郡作帝,縣縣自王也!昔樂毅攻齊……布雖非樂毅,君亦非田單,」幾句,和曹操的《讓縣明本志書》中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一句幾有異曲同工之意,從這些來看呂布,可以說呂布此人能文,且行文豪氣不除,文字也可一觀,他給袁術和蕭建書(呂布幾封書信文在洋洋灑灑太長了,不載,大家去翻一下《三國誌》好了)中喜笑言談間自有豪氣在,而且對大局和人物亦有自己比較有見地的看法,這樣的人,不為無知;有容人之量,覆蔭劉備和對袁渙事自可說明;亦有其得人心處,所以高順、陳宮慨然赴死,左右臨危不忍取其首詣曹操;臨陣身先士卒,勇猛過人,勇名聞於天下,因此時人才有語曰:人中有呂布。

  只可惜他有兩大致命的性格上的弱點,一個是舉動隨意性太強;二就是不好謀善斷,作為一個諸侯沒有這樣的政治素質,不敗亡就是天數了。

  呂布最後的覆滅的悲劇,實在是源自於他性格弱點的一個性格悲劇,頗可為之一歎。又其一生行無大惡,譬如屠城坑卒,親信小人,屈殺賢良,目無君上等等常見於歷史奸邪人物的罪名一個沒有,甚至可以說連大過都沒有,真要指責也許只可以指責他和董卓婢女私通這個事,其他諸如攻城略地之所為,在三國時期比比皆是,實在沒什麼可以大加指責的惡行,再者要是說起反覆小人,劉備先生先是在公孫瓚手下,因為陶謙給了他四千兵就棄公孫投陶謙,然後占徐州,後來又投靠呂布,再反攻呂布而投曹操,而且後來劉備跟著曹操的時候不是也和人密謀要殺曹操?然後又反攻曹操轉投袁紹,再投劉表,最後一次剛剛對孫權說完你如果攻劉璋我就披髮入山,一轉身就用劉璋給他的兵馬圍攻成都,搞得劉璋最後在孫權的保護下才度完餘生。

  因此如果比起劉備來,呂布的所做所為簡直是小兒科,根本就連和劉備評比誰更「反覆」的資格都沒有。可是卻因為一部《三國演義》,平白地背上了「三姓家奴」的千古罵名,成為反覆小人的代名詞,小說家的刀筆不可謂不利。

補充--

「呂布是否有勇無謀?」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個歷史懸案。
記得多年前,我曾在『聯合報』的副版中看過有一位學者
寫過一篇名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免』的文章,文中對
這位人們口中「有勇無謀」的將軍做出了"翻案"的推論。

這位學者首先以呂布的造型穿著來研究,發現一個足以
推翻呂布「有勇無謀」形象的證據,不論是『三國演義』
也好,或是目前坊間任何有關呂布的畫像,一致的特色
便是他那頂「束髮金冠」。「帽子」在古代中國是一門
高深的學問,馬虎不得的;以關羽、張飛來看,畫像中
他們兩個都是「布帽」,而不是頭盔,這是因為他們兩個
都是「布衣」出身,因此不能配帶頭盔。

而「束髮金冠」則是「儒將」的代表裝扮,在中國大陸
呂布的家鄉「九原」還有呂布的廟,廟中所供奉的呂布
神像則是呂布一手持方天畫戟一手握著書卷,完全是一
副儒將模樣。丁原本是並州刺史,呂布則是他的主簿,
「主簿」其實就是軍師職。從這裡,各位就不難發現呂
布的真正形象了。

為何長久以來,人們總是認為呂布缺乏遠見、見利忘義、
反覆無常呢?這主要是因為呂布先後投靠了丁原、董卓、
袁紹、劉備等人卻又反叛的事蹟有關,這種行徑在當時是
絕對為人所不恥的,因此張飛罵他「三姓家奴」。

但是,『三國演義』中所陳述的情節不能當作事實看待。
呂布何以反覆的投靠他人,這必須視當年他所面臨的情
勢來探討。關於「袁紹」與「劉備」部分,則有不少史料可供佐證,袁紹自始自終皆在猜忌
呂布,而劉備方面則是張飛與其水火不容,因此呂布皆
無法見容於這兩個陣營,雙方離異是遲早的事。而董卓
就更不用說了,董卓性格殘暴任性,心中有氣就不能自制。
有一次不如意,伸手就拿戟擲刺呂布,呂布閃開了投來的
手戟,卻得向董卓道謝,在這種人底下做事如何會有安全感。

呂布誅殺了董卓之後,本想與王允共輔漢帝,不料董卓的
部將‧李傕等人反撲京師,呂布號召當時在長安城內的人
民起來抗敵,但是局勢混亂,老百姓四處逃難,所號召來
的民兵根本無法與李傕等人抗衡,呂布就這樣率領殘餘的
手下逃出長安,展開他的「錯失王道」之旅。如果當時長安
的局勢能穩住的話,輔國大將軍一職就非他莫屬了。

當呂布被曹劉聯軍圍困於下邳城時,河內太守‧張揚帶兵
增援呂布,不料在行軍途中被其部將‧張醜所殺。張揚
的忠義之名一向為人所熟知,為何他會想援助呂布?各位
可以想想『三國演義』究竟蒙敝了多少歷史真相。

另外,這位學者還舉證了一件關於「赤兔馬」的趣事。
公元189年,赤兔馬隨著呂布而登場,那時牠便是隻成馬,
呂布在公元198年被曹操所殺,『三國演義』中描述曹操
把赤兔馬轉贈給關羽,而關羽在公元219年兵敗而亡,
『三國演義』中描述說赤兔馬在關羽死後,極度悲傷,
數日不食而死,好一隻靈馬啊。從這裡,各位有看出一項
矛盾之處嗎?從呂布登場,到關羽死亡,這隻赤兔馬一共
活了30年!這位學者把馬的年紀換算成人類實際年紀,結
果這隻赤兔馬死前相當於人類的二百多歲。

呂布乃為五原郡九原人(當今蒙古包頭市)
小弟有生之年願能親自走一遭...<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sinsin3 發表於 2007-6-12 05:50 AM

如果呂布真的有勇無謀的話,董卓不會重用他吧!:biggrin:

jim101 發表於 2007-6-13 12:19 AM

沒見一會
想不到SINSIN3會如此說話

那華雄一定是文武英傑
那李儒一定是萬夫莫敵
那牛輔也一定是不世出之材
相信你不會說這三人沒被重用吧?

董卓愛材,為不少當時名士翻案
但不代表他們是當時的大謀士
蔡邕先生學富五車,最後被王允這小兒迫死
王允這小兒也只是被敗軍散兵的李傕部隊所破
名士,文官根本不一定有智謀,更何況論真正的成功大智慧呢?

lion_k_ring 發表於 2007-6-13 01:42 AM

大大的見識 可真是讓小弟汗顏
不但可讓小弟更看清三國時代的人物,也更體會小說家的 刀劍 傷人之深

CHIH1228 發表於 2007-6-13 08:11 AM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一個猛將,再怎麼猛。沒有控軍本領,也只是一名匹夫。
能成為當代中,領軍抗眾的,當然是有勇有謀:biggrin:<br><br><br><br><br><div></div>

suzuna 發表於 2007-6-13 10:31 AM

原帖由 jim101 於 2007-6-13 12:19 AM 發表
沒見一會
想不到SINSIN3會如此說話

那華雄一定是文武英傑
那李儒一定是萬夫莫敵
那牛輔也一定是不世出之材
相信你不會說這三人沒被重用吧?

董卓愛材,為不少當時名士翻案
但不代表他們是當時的大謀士 ...

其實董卓早年也是名震天下的英雄人物
只是到後來似乎就有點變質了...
史書記載
真真假假又有誰能說清楚呢......<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jim101 發表於 2007-6-13 11:48 AM

回復 #6 suzuna 的帖子

在網上討論,最常見的莫過於你這種論點

是一個極度不負責任的說話

什麼真真假假?
我們只是而史論史
歷史是這樣記載,這樣流傳
談史就是用史料去助證
倘若一味質疑歷史書的真確性,而又沒有實際的證明,最可恥的還要跟人跟論歷史書上的人物

明顯這是詞窮理屈的表現

董卓變質?
我不敢這樣說
他只是想做過伊尹,霍光,跟那個周文王相差甚遠
只不過,董卓是狼戾不仁版本而已...<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chin896 發表於 2007-6-16 08:19 PM

演義小說嘛...一定要有個凸顯的人物來襯托英雄的...像那草船借箭的ㄉ人是孫權而非孔明..只是人們都同情弱小的蜀國

likeblue 發表於 2007-6-17 05:08 AM

將為猛將 何謂將?
殺敵四方 血濺八尺 揮刀斬敵 無人可敵 此為猛將
或許真有勇而無謀 但此人可提升士氣
故董卓或許有其應對之策 如軍中參謀 供戰法為呂布所用
歷史為古 憑其文 萬人便有萬種解釋

ku11357 發表於 2007-6-17 07:20 PM

刮目相看
從小被電動和演義 灌輸錯誤的認知

看來要好好專研一下
:biggrin:<br><br><br><br><br><div></div>

jodyzhang 發表於 2007-6-29 10:28 PM

文章還真是長啊,演繹肯定就會有許多不實之詞,我也認為呂布可能並沒錯,畢竟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lfo123456 發表於 2007-6-29 10:58 PM

只能說演義太紅了
所以故事都掩蓋了事實=3=

fongbig 發表於 2007-7-1 05:44 PM

翻案?
想太多吧!
所謂翻案,指的是要推翻「原本之事實」
請問
三國演義是文學呢,還是史書?
真是莫名奇妙

Joseph08 發表於 2007-7-1 06:01 PM

三國演義為了好看
不惜扭曲了許多的真正的內涵
太可惡了

kevin19710410 發表於 2007-7-2 10:24 AM

大大的見識 可真是讓小弟汗顏
不但可讓小弟更看清三國時代的人物,也更體會小說家的 刀劍 傷人之深<br><br><br><br><br><div></div>
頁: [1] 2 3 4 5